守法公民第九章:秦馆问道-《沧海孤舟》


    第(3/3)页

    秦直道多山地路段,尤其喜欢以山脊线作为选址修路的地点,然后就难免遇到山峰和深谷,这时一般采取堑山埋谷的方法。堑山就是将道路选址在山峰略低一点的位置,将路以上的山峰削去一部分,然后再在路下山坡填土,夯筑一段护坡并再夯出道路来,有的时候还要夯出隔梁结构以保证护坡的牢固;埋谷就是垫方,即在两座山峰之间的谷底填筑大量土方,夯筑以后形成路面。遇到更高的山峰,在修路的时候就会采用之字形盘山路的的方法,增加路面长度减小坡度。

    此外,在考古发掘中发现在夯土中混入了处理过的礓石,应该是为了增加路土的硬度。

    有许多人认为,秦驰道就是秦直道,其实不是,秦直道只是秦驰道的一部分,它比秦驰道要小要短。秦驰道四通八达,直到边陲,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国道”,而秦直道则因道路通畅、路基优良而堪称古代第一条“高速公路”,秦驰道和秦直道共同构筑了中国古代早期最完备的道路交通系统。大秦帝国是靠武力取得天下的,秦始皇更深知"路通则人通"的道理,为此,秦始皇为了维护他的帝位,实行更长久有效的统治,他在统一了六国,修建万里长城的同时,便决定在全国范围内都修建"驰道"。

    目前的最新考古就发现,在南阳山区的秦驰道不仅有路基,还有轨道和枕木,轨道之间还有换向系统让车子变换轨道。漫长的秦驰道线路还设有"车站",用以换马、换货、换车或人……秦始皇为了能让全国各地的车都能在驰道上运行,才强制规定"车同轨"(车轮轴间距相同,可以在相同宽度的轨道上运行)。秦驰道相当于近代的铁路,原理和现代铁路无异,还是复线,只是不是用蒸汽机车牵引,而是用马力拉动。

    专家们都惊叹我国古代2200年以前竟然已经有如此先进的交通设施。这将是比兵马俑更惊人的大发现。现在铁路不是铁铸造的,而是轧制的钢轨。秦始皇的“轨(铁)路”当然也不是铁铸造的,而用木材铺设。凡是在铁路的枕木上走过的人都明白:两根枕木距离和人们的步子很不合适。一次跨一根显得步子太小,跨两根又太大,在枕木上走路既慢又很不习惯。但是经过测量却惊奇地发现,秦始皇的“轨路”,枕木之间的距离竟然正好和马的步子合拍,马在驰道上,能比在普通路面上更快地拉车,想偷懒迈小步都不行(因为迈小步,马蹄便会踏在枕木上,而不是落步在两根枕木的间隙中,所以马为了使四个蹄子都落在同一个水平面的枕木间隙中,便不得不保持相同的迈步幅度。)有人肯定会疑惑最后又是怎么停下来的呢?专家们的意见是:一定还有专门的车站,在车站枕木之间有木材填充平整。马在这儿喂得饱饱的,休息得好好的。一旦需要,套上车就能飞驰,马不停蹄。到了下一车站,由于枕木之间已经填充平整,因此马儿就可以逐渐减慢速度并停下来。换上另一匹吃饱休息好的马,继续飞驰前进。这样就可以达到很快的速度。

    秦驰道除了是秦始皇的专用车道更是军事要道,皇帝下面的大臣、百姓,甚至皇亲国戚都是没有权利走的。但一旦出现战争则可以作为物资运输的补给线,使得军需物品能快速、安全的运抵作战前线,帝国的铁骑也很快就可到达叛乱的地方。因此秦驰道在当时起了很大的作用,它是秦帝国政权的武力延伸,更是秦帝国加强统治的得力工具。当时帝国广袤的土地上植被茂密,到处都是森林,也有良好的木材,这就为修建“轨路”提供了物质条件。如有损坏,随时随地可以取得木材修复,这是秦朝“轨路网“物质条件。

    秦朝时的车子,其轮子非常奇特,以前一直没有理会也没有想到这中间会有什么奥秘。现在对照秦朝的“轨路”,一切都明白了,原来车轮的这种特性,使得它既可以在普通的马路上跑,也可以随时进入“轨路”飞驰。这是现在的普通铁路也没有的特点。现代也只有某些特殊车辆才可在公路及铁路行驶。

    据《汉书·贾山传》曰:“秦为驰道於天下,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滨海之观毕至。道广五十步,三丈而树,厚筑其外,隐以金椎,树以青松。”在古代一般来说道路没有必要这样宽,因此有人猜测该是马路和复线“轨路”并列而行。车子如有需要,可以随时上铁路,也可以随时由铁路上公路。在南阳山区发现的“轨路”,是单独复线,没有马路相伴。

    秦朝的工业已经非常发达而且科学,实现了标准化、系列化和通用化。秦国的工匠,每年制造1600万个一模一样的箭头。制造的弩,原理和现代的步枪完全相同,甚至零件的模样也和步枪完全相像。而且其生产同样是实现标准化、系列化和通用化的。拿起任何一个零部件就可以安装。这在现代一般认为是福特汽车公司发明的,不过一百年的历史。可是在秦朝早就已经实现了大批量的标准化生产。

    当时还没有四大发明,造纸、印刷、火药、指南针都是后来发明的。虽然已经开始炼铸铁也能够炼钢了,但青铜武器却还是占据统治地位。煤炭的使用也是到了东汉以后才推广起来。至于为何秦以后没有推行驰道,可能是战争破坏,或是国力及制度改变所致。

    交通考古一直是华夏考古的弱项,现在以配合基建为主的考古发掘模式,恐怕很难顾到秦直道这类在荒郊野外的交通类遗址的发掘。秦直道的研究,仅仅靠文献,一千年也不会有突破;仅仅靠踏查,一百年也不会有结果。

    许龙章结束了讲解。大伙掌声如鼓,欢声如雷!这可是书夲上学不到的知识。况且,既传播华夏历史文化,又为国人长脸,所以掌声欢呼毫不吝啬。dengbi.net   dmxsw.com   qqxsw.com   yifan.netshuyue.net   epzw.net   qqwxw.com   xsguan.comxs007.com   zhuike.net   readw.com   23zw.cc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