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四季轮转,岁岁年年。奉天门还是那个奉天门。 来上朝的人换了一茬又一茬。奉天门就静静的伫立在那里。 常风像往常一样,来到了奉天门。 马文升步伐稳健的走到了常风身边。 老马这老家伙简直是个妖孽,越活越年轻,都七十七岁了,还精神矍铄、硬硬朗朗,一顿饭能扒三大碗米饭。 上回老马代天巡阅十二团营。还撸胳膊挽袖子,非要跟团营二十来岁的壮汉比试摔跤。 他挑的那个对手人高马大。对手正考虑要怎么摔出个人情世故,让马老部堂赢,又不要太刻意呢。 还没考虑好,“啪嚓”就被老马掼摔在地上了。 马文升依旧担任吏部天官。大明官场规矩,尚书不能久任,特别是吏部天官不能久任。 弘治帝却让老马长期管理吏部,对他的信任可见一斑。 常风夸赞马文升:“我要是七十七岁时,能有您这样的身体就知足了。不,我能活到七十七岁都知足了。” 与马文升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弘治帝。 众官来到了前广庭聚齐。 弘治帝被萧敬搀扶着坐上了龙椅。他脸色蜡黄,眼圈黑的吓人。 萧敬扯着嗓子喊了一声:“议!” 一众大臣开始奏事。 早朝进行了一半,弘治帝突然想起了什么:“杭州镇守太监吕伦上奏,最近几年,江南土地兼并日趋严重。” “小民百姓之田多归士族豪强。朝廷田赋却不见增加。” “咳咳咳” 弘治帝一阵剧烈的咳嗽。萧敬赶紧给他献了碗茶,又帮他捋着背。 过了好久,弘治帝才止住了咳。继续说:“朕决定了,清丈江南田亩。先从杭州府试点。” 清丈田亩会损害士绅的利益。 内阁首辅刘健出班:“禀皇上。万万不可!朝廷的一半财税在江南。清丈田亩牵扯甚广,恐使江南生乱。” 次辅李东阳附和:“皇上,根据户部的统算数字,江南田赋这几年一直很是稳定。朝廷没有必要节外生枝。” 阁员谢迁出班:“臣附议!” 刘健、李东阳、谢迁都是名臣。有理政大才,这无可辩驳。 但同时,他们又是士绅集团在朝廷中最大的代言人。 没有办法。大明官员人数有限。大明其实不是官员代天牧民,而是大大小小的士绅代天牧民。 没有士绅的支持,内阁的椅子他们便坐不稳。 无论是否出于本心,他们都要维护天下士绅的利益。 都说皇帝是金口玉牙,一言九鼎。在大明至少在弘治朝是不存在的。 皇帝提出了大政,三位重臣反对。要是换做太祖爷,早把重臣按抗旨的罪名撤职治罪了。 如今内阁却将皇帝制衡的死死的。 因为内阁手中抓着两项权力。一条是封还权,一条是票拟权。 太祖爷时期,为了防止后世之君是昏君,乱下圣旨,设计了一套以小制大的制度,名曰“封还”。 太祖爷在六部设置了七品给事中的职位,即六科廊言官。 皇帝给六部的圣旨,若给事中觉得不合理,可以将圣旨封还给皇帝。 这就好比百兽棋,象吃狮,狮吃虎.猫吃鼠。看似力量最小的鼠,却可以吃大象。 六科廊言官虽有封还权。可他们品级低微,没有能力反噬皇权。 到了“三杨内阁”时期,内阁强势。竟将封还权从给事中们手里夺了过来。 如今皇帝下的圣旨,若内阁觉得不合理,就可以封还。 此乃内阁制衡皇权的第一个杀手锏。 第二个杀手锏是票拟权。 本来太祖爷定的制度是:地方官、京官要办大事,先要上奏章跟皇帝请示。 皇帝在奏章上会用朱笔御批“准”或“不准”,并说清楚理由。 同样是三杨内阁时期,出现了票拟制度。 官员奏章,在送给皇上批示以前,要由内阁学士“以小票墨书”,把批阅建议写在纸上,贴在奏章里呈给皇帝。 票拟跟朱批意见相同,才有效力。 比如说,浙江巡抚上奏,请求清丈浙江田亩。 折子到了内阁。内阁觉得此事不妥。便在小票上写个否定的意见,或干脆不给票拟。 奏章到了弘治帝手里,弘治帝即便朱笔御批“准”,发还给浙江巡抚,朱批也不作数。 浙江通省的地方官可以顶着不办朱批之事,并不算抗旨。 票拟跟封还差不多,都是明代皇帝与文官长期博弈后的妥协。 且说奉天门前,三位内阁成员反对清丈江南田亩。 弘治帝只得无奈的说:“好吧。此事作罢。” 常风心中唏嘘:唉,试问今日之朝堂,真不知是谁说了算。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