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五章:深渊和地狱-《我立于亿万生命之下》


    第(2/3)页

    她喝了圣徒的血和为耶稣作见证之人的血,罪恶滔天,但在一天之内,便遭遇死亡和悲哀,又要被火烧尽。一般认为巴比伦大妖妇是旧世界“罗马帝国”的代称,其劣迹和结局反映了旧世界公元一世纪下半叶基督徒对罗马帝国极端仇恨的心理。”

    听莫德雷德讲到这里,贝利娅忍不住瞥了眼她:

    “有人说她象征古罗马。可是,古罗马是个帝国;启示录说大妖妇跟地上的列王行不可描绘之事,罗马帝国的列王自然也包括在内。之后启示录记述,“地上的列王”都为她的灭亡而哀哭,可见她并不是政治帝国。另一方面,世上的商旅也为大妖妇的下场而哀恸,因此她不可能是商业帝国。圣经描述巴比伦大妖妇时说:“你常常通灵,迷惑了所有国族”。可见,大妖妇是指除去现在神圣罗马帝国信仰的基督教以外,势力遍及全球的其他宗教帝国。”

    “嗯对对对,”出乎贝利娅意料,莫德雷德却一点都不介意她的暗指,继续兴致昂扬地讲下去:“圣经里面还说,这个女人身穿紫色和鲜红色的衣服,戴着金器、宝石、珍珠做装饰,手里拿着金杯,盛满了可憎之物和她诞生的秽物。她额上写着一个包含奥秘的名字:‘大巴比伦,众妖妇和地上可憎之物的母亲。’我看见这个女人喝醉了圣民的血和耶稣的见证人的血。

    在古罗马,妖妇的名字都写在额上。这个大妖妇额上也写着一个名字,一个很长的名字:“大巴比伦,众妖妇和地上可憎之物的母亲”。这个名字是“包含奥秘”的,也就是说,它的含意被隐藏起来了。可是,上帝所定的时间一到,这个奥秘就会揭开。事实上,天使给约翰的信息十分详尽,足以让人悟出这个名字的真正含意。大巴比伦指的是所有错误的宗教。她是“众妖妇”的母亲,因为世上各种错误的宗教,包括很多基督教的教派,就仿佛她的女儿,仿效她在属灵方面肆意行不可描述之事。她也是‘可憎之物’的母亲,因为很多可憎的宗教习俗都源于她,比如崇拜偶像、通灵、占卜、占星、看手相、庙乱、以人为祭、纵酒狂欢吹捧假神,以及种种污秽不堪的丑行等。

    并且巴比伦大妖妇穿的衣服是“紫色和鲜红色”的,即皇室成员穿的颜色,而且“戴着金器、宝石、珍珠”。世上的宗教积聚了巨量财富:美轮美奂的教堂庙宇、珍贵稀有的名画雕像、价值连城的神像圣像,各式各样的宗教物品不计其数。这些巨量物业和金钱,算起来是个天文数字。”

    陈凡在地上听到这里,若有所思:“我倒是看过原典,据说《启示录》第十七章描述巴比伦大妖妇说:“你来,我要将坐在众水之上的大妖妇所要受的刑罚,指给你看。地上的君王向来与她行不可描绘之事,住在地上的人喝醉了她蛊惑的酒。”(启示录17章1-2节圣经恢复本)

    见陈凡还是有些了解的,莫德雷德满意地打了个响指,脚上的力量也放松了一些:“这个就是因为旧世界古巴比伦横跨幼发拉底河而建,而且城内有不少运河,可说是“坐在多水的河流上”。这些河流除了可作护城河,还能促进商贸活动而带来财富。没有人会料到,它们一夜之间就干涸了。同样,巴比伦大妖妇也靠着“多水的河流”获得保护和财富。“多水的河流”象征“各民族、群众、国族、语言”的人,他们就是受大妖妇控制、令她财源滚滚的千万信众。不料,这些水渐渐干涸,不再给予她经济支持了。

    圣经把古巴比伦描述为“耶和华手中的金杯,使全地喝醉”。(耶利米书51:7)古巴比伦以武力征服邻国,迫使列国喝下耶和华愤怒的酒,叫他们像喝醉的人一样软弱无力。从这个方面来说,她是耶和华所用的工具。另一方面,大巴比伦也东征西讨,成了一个遍及全球的庞大帝国,但她却不是古巴比伦那样上帝所用的工具。相反,她服事“地上的列王”,跟他们“行不可描绘之事”。为了讨好列王,她用蒙骗人的主张和奴役人的习俗来操控“住在地上”的群众,使他们像喝醉的人那样软弱无力,乖乖地听任列王摆布。

    但是盛极必衰,天使对约翰谈及大妖妇时却说:“你看见妖妇所坐的水,象征各民族、群众、国族、语言。你看见的十只角和野兽都会憎恨她,要摧残她,使她赤身,又会吃掉她的肉,用火把她完全烧掉。”(启示录17:15,16)

    正如古巴比伦倚赖她境内“多水的河流”给予保护,大妖妇也倚靠她的千万信众,即“各民族、群众、国族、语言”的人给予支持。天使指出这一点后,随即透露了未来一个惊人的发展:世上的政府必攻击大巴比伦。那时,“各民族、群众、国族、语言”的人会袖手旁观。最后,“河水”会完全干涸。在这个年老色衰、令人憎厌的大妖妇最需要帮助的时候,没有任何“水”帮得了她。

    大巴比伦的巨量财富也救不了她,甚至可能加速她的灭亡。约翰看见的异象表明,野兽和十角向大妖妇发泄怒气时,会剥去她的华服和珠宝,把她的财物抢劫一空。他们会“使她赤身”,让她丑陋的真面目暴露无遗。不但这样,她的下场也很不光彩。野兽和十角会摧残她,“吃掉她的肉”,只剩下一副毫无生气的骸骨,最后还要“用火把她完全烧掉”。她必像传播瘟疫的尸骸般被火烧掉,不得安葬。
    第(2/3)页